我心中的师德楷模——怀念恩师李中涛先生

    2013-10-11 10:06:42 作者:刘志坚           浏览数:0

  7月20日上午,恩师李中涛先生久病医治无效,于早晨6点在北京肿瘤医院去世。由于身体情况不允许奔赴北京,为恩师送行,只好给师母挂个悼念电话,并及时将消息转告《西北园艺》、《果农之友》、《烟台果树》等他兼任顾问的杂志主编。
  今年春节前后,曾与老师通过几次电话,他都如实向我介绍病情。有时师母接电话告诉我:“开始糊涂了,大小便带血,挺遭罪的,在家里挨日子……”听到这些,总是不由自己的热泪盈眶。86岁的李老师,带着重病又干了20多年啊!
  奉献终生,宁愿干到死,不要等着死
  我是1959年8月考入我校前身莱阳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本科的。那时只知道园艺系有4名戴帽的右派教师,李老师是其中一位。
  从我知道他是《园艺学报》常务编委那天起,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对他非常崇拜。1990年,我担任烟台果树研究所所长,复刊并主编了《烟台果树》杂志之后,几乎每年都借去北京办事、探亲的机会,登门求教。说实话,这20多年中,凡是我撰写的重要专业文章,全都经过了李老师的审改。
  去年6月,在我75岁之年,撰写了《苹果套袋的回顾、反思与展望》这篇长文。因为担心老师病重,癌细胞已扩散到淋巴,不想再累他,原本不打算给他看了。没想到他得知情况后,还是打电话要看。近万字的初稿,看一遍得半天,更何况他的眼睛已经看不清楚小字。谁知仅隔了一天,他就打电话给我,谈他的修改意见,还高兴又风趣地说:“给苹果套袋,塑膜袋纸袋结合全套袋,现在又提出精套袋、不套袋,有意思,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挺好的。要把文字压掉2-3千字才好,具体意见不谈了。”想到他的生命已经倒计时了,我两眼含泪对着电话说:“李老师,我是您永远毕不了业的研究生。”他却笑着说:“你可比博士生的经验多!你写的东西我爱看,再写出新稿子,尽管从邮箱发给我。”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长期患有口腔糜烂型扁平苔藓病。遍求全国多个大医院名医都未能治愈,非常痛苦。1998年10月,又偶发心脏病,最后做了心脏支架,但支架有效期最长6年,医生说,若再堵,只有做搭桥手术。
  出院后,我和老伴高兴地到李老师那里报喜。当我说到“既然还有5-6年的有效生命,若以后再做搭桥手术的话,就不可能干事了”,李老师没做任何评价,向我介绍起了他的病情:“心脏衰弱,心率每分钟不到50次,已于1997年3月安放了德国产的心脏起搏器,现在感觉很好。”
  随后,他才说了一段话,令我大开茅塞!他说:“志坚,你刚60岁,退休后不要闲着。心脏病发展不会很快。我已经过了70岁,‘人过70古来稀’是老话,不要管岁数。只要身体还行,就照常活动。要多为社会、为果树事业做贡献,这既是一种心理寄托,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如果只是单纯为了活着而活着,才真正成了社会负担,毫无意义。只要病魔还未达到要命的情况,就照常活动。宁可干到死,不要等着死。”
  随后,老师还不紧不慢地陪我喝了些干红葡萄酒。看到老师平和、安详的心态,我知道,我也应该具备同样一种心态。我马上向老师表示:口腔病17年了,不治也未癌变。心脏放了支架感觉就像没病一样,起码再干五六年。
从那年之后,很快有五六个省市和地区请我当顾问,头脑一下热起来,觉得浑身有劲儿,什么病也没有了。李老师比我年长11岁,干到他的年龄还有十年时间呢!
  2002年春节后,老师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写到:“75岁的人了,这些年接受了一些单位的聘请,挂些名誉职务,既非为名,也非为利。只要对农民有好处,对社会有好处就干。”
  李老师常说,我们做科技工作的,只要干的事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就行了。”去年10月份李老师还到他的顾问单位参加大兴区“梨王”评选会。被评上“梨王”的贾湘,是个文化水平很低的果农。李老师在他的示范园当顾问十五、六年,使这个梨园一直是北京郊区引进先进梨品种最早,栽培技术先进,贮存黄金梨取得成功经验的典型。李老师是在他癌症扩散后期,大小便带血的情况下参加会议的。真的实践了“不死就干”的心愿。
  开拓创新,让样板示范说话
  1997年,我从所长位上退下来之后,向全国第一批建红富士苹果基地的地市,推广生产优质无公害苹果和套袋栽培技术。这十多年时间内,李老师好像忘了自己已是80岁的病人。他不仅对我上述科普活动表示大力支持,各地都知道他是我身后的顾问。
  他亲自到上述重点示范基地指导,亲自参加每一个大型专题会议。在平谷区试栽红富士苹果时期,曾把栖霞市果树站孙庆文站长聘为常驻专家顾问。他亲自购买120万只塑膜袋在北京基地示范应用,连续观察总结2年;还亲自带北京大兴梨区的骨干到烟台莱阳、蓬莱金大黄金梨基地考察;引进日韩梨新品种,聘请莱阳的孙明技师作技术指导。应用我们共同拟定的,生产无公害果品病虫害综合防治历选定的药肥。把苹果全套袋的经验在北京果园大面积推广。他担任北京平谷区绿都林果科技示范园顾问。并在我去北京的机会,陪我多次去他的顾问地大兴、平谷、中日友好果园等单位交流学习。
  结合这十多年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陆续公开发表了一些文章。对他认为特别重要的文稿,李老师总是建议我“让束怀瑞院士看看最好”。李老师为我《苹果全套袋栽培》一书作“序”,肯定了此书的价值,束怀瑞院士审过此书稿后,也在信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可我知道,苹果套袋栽培技术的发展,里面凝聚了李老师多少的心血!
  楷模在心,师德永存
  如今,敬爱的恩师离开了我们。可他的容颜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人死了是没有魂灵的,可是中华文化文明,圣贤遗风,是传延五千年永世不会消失的。通过怀念恩师,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伟大。古云一日为师,终身为师。高尚的师德是圣贤遗风的内容,是文明的源泉,是社会文明永续发展的动力。
  国家的强盛在经济实力,国家的软实力是文明;人民最重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是国家执政的宗旨;只有形成高度文化文明的社会,才是人民的最高追求;文化文明的自觉、先觉,不讲名利地位,而肯于奉献自己终生的老师们,一切视名利为粪土的高尚知识分子、科技人员、文学家、艺术家们,才是推动社会文化文明的主力军,先驱者。
  李中涛先生拼命奉献到失去工作能力的最后一天。回想我退休后这15年,在老师的提携、培育下,在无国家项目基金和主管部门计划支撑、部门工作保证的条件下,能在全国红富士苹果基地几千万果农中,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带着病体,坚持不懈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果树事业的改革、创新发展中,这坚强的信念是因为背后有恩师的支撑;不息的动力来自几千万果农和广大果业科技工作者;是无数同仁、多行业的无私协助联手共事,才在这十多年时间里写出几十万字的经验性文字。所以我这一生最忘不了的是恩师;老师留下的是高尚的师德。师魂永在,师德遗风永存!
  (作者简介:刘志坚,1938年生,高级农艺师,山东省蓬莱市人。1963年毕业于莱阳农学院园艺系。先后任招远市蚕果站站长、农业局副局长、局长、烟台市果树科学研究所所长、山东园艺学会果树学组副主任、烟台市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退休,长期从事果树栽培新技术新品种研究推广工作。)

 

2002年冬李中涛(右三)和刘志坚(右一)考察中日友好果园

2004年9月5日,李中涛(左二)考察金大千亩黄金梨基地

2009年7月,刘志坚(左一)看望李中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