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2 11:32:02 作者:文/马海瑞(合作社学院2015届毕业生)图/周维维 浏览数:0
网络的强大在于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朋友圈的存在让我们领略了到处的风景。清明已过,暮春时节,你会发现不少的朋友会秀一秀身边的美景,常言唯美景美食不可辜负,这样的春天格外惹人眼。
最近,我也频发风景照于朋友圈,可都不是自己亲手所拍。青岛的朋友把青岛的春天放到了朋友圈,我看到了最撩人的母校的春。离开青岛时间并不长,记忆还在,因为我待在青岛的时间也不短。
可以确定的是,一生中待的时间最长的是我的出生地,也许在未来都不会离开,而让我重新定义故乡的话,不仅仅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还有一个滋养我锤炼我的地方,一个是东营,一个是青岛。一个在鲁西北,一个在胶东地区,不一样的位置,不一样的风景,却有着同样的感情。
就在朋友圈春景泛滥的时候,我还能感受到这里的寒意,春寒料峭,并不敢把衣服换得太勤,土地泛着枯黄,腐水死寂,路旁的树木还没有吐芽的动静;而在那里,迎春花已开得热闹,春水荡漾,甚至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花香。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有着不一样的表象。
而对于我,甚至到现在,还是不敢把衣服穿得太薄,之前的时候,早已是春衣在身,一片热忱。东营的春天似乎比青岛的春天来得晚一些,哪怕到现在,春意正浓,这里的春天也比不上青岛春天的热闹与惹人。
朋友圈里,我时常关注维维老师的动态,顺手一翻,跃然的竟是青岛的春,蕴含着生活,也蕴含着生机。用摄影机记录的是母校的风景,每个时刻,每个节点,每个风景,似乎可以从那张风景照里找到当年自己的影子,似乎在那个时刻自己正悄悄走过。
我还记得,三号楼前到知音广场的路上,迎春花开得正艳,一株株,赛着热闹;我还记得,润兴餐厅前边的樱花开得正盛,让每一个经过的同学禁不住停下脚步细嗅芳香;我还记得,虹子湖的水正泛着春波,荡漾着春的情怀;我还记得,那一株株水杉,那一片片牡丹,那一方方熏衣。我闭着眼,好像回到了从前,放慢了脚步,忍不住拿出手机,定格最美的青农。
前几天,有学弟联系我,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要开幕了。春天,酝酿着生机,经过一冬的积蓄,力量喷薄,蓄势待发。想必关于校园美景的诸如微博、摄影、板报等形式的活动正如火如荼,参与的似乎是比赛,而记录的却是这里的春天,也是关于母校的记忆,更是对青春的纪念和感怀,就像如今,打开电脑,仍然可以找到学生时代组织活动的策划、总结,或者还有其他关于这段经历的种种。
总是不知不觉的时间,还没得及珍惜的时候已经是结束,哪怕到今天,还会想起第一次踏进青岛农业大学时的默念,不愧是农业大学,植被茂密,生机勃勃。而正如毕业离校时所言,我很遗憾,没有用四年的时间走遍母校的角角落落,哪怕毕业之后再回到学校,走过的还是那些地方,却不再有当时的情感。
二十啷当岁的年纪,没有多少人生阅历,记忆的源头好像就是求学的开始,九年义务教育加上三年炼狱般的高中生活,在人生起步之时,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对于东营的理解,好像更多的是籍贯的描述;正当接触社会,开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渴望自身强大的时候,青岛哺育了我四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母校给予我更多的力量和希望。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在青岛求学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留在那里,倾注了青春,倾洒了热血,这里,与生养的故乡无异。
什么是母校,母校就是在心里可以骂上千百遍却不允许别人说一句坏话的地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春色满园,属她最撩人。毕业之后,见到同龄人,愿意多问一句哪个学校毕业的,或者高中校友,或者大学校友,不管多长时间没见,坐下来,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春天来得悄无声息,时间走得后知后觉,转眼间,我们已经离开母校半年之久了,或者说毕业一周年就要到了。之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学早已身在各地,翻遍同学录,或许也会泪流满面,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跟某个老师或者某个同学联系了。我们总是要向前走先前看,无论过去如何美好,我们期待的未来总是在最前方,母校所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止步不前,而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力量与奋斗成长的希望。
之前写过太多的青农,笔下是学校二字,如今却是母校,一字之差,其中是说不清的感情,就像当我们毕业离校的时候,不管有多强大,泪水总是不自觉地流下来。每一次春意盎然,母校即将送走一批学子;我知道如今的母校风景正好,而我只能在影像中寻找那一缕缕青春的回忆。
四年时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很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却很长。漂泊异乡,却让自己有无数个理由去留恋,任时空变幻,这里永远是绕不过的话题,永远是抹不去的怀念,只要有你有我,就有这里的故事。只是二十多岁的年纪,不应该絮絮叨叨,但是当说起母校的时候,我愿意做一个话唠,描述你的真实,絮叨你的恬静,赞美你的壮阔,认可你的宏景,关注你的动态,参与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