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我校1974级校友;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著名农业科学家,研究员;著名杂交玉米育种和栽培专家,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与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一起被业界称之为“南袁北李”;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现任公司名誉董事长。
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一个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中国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在我国育种领域,素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是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就是指李登海,紧凑型玉米研究的创始者,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美国的农民能办的事,中国的农民也能办到”
记者面前的李登海,无论怎么看都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很难把他与科学家、身价十几亿的企业董事长划上等号。对此,李登海毫不避讳,他喜欢把自己比作种子。“我就是一粒种子,扎根广袤的田野。”为玉米高产,为农民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已内化为李登海血液中的信念和责任。
1949年,李登海出生在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因为地处山东半岛渤海湾畔,父亲期望儿子将来能出海谋生,取名“登海”。然而,事与愿违。农民出身的李登海,1966年初中毕业后回到了养育他的故土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并在1970年参加了该村农科队。不久,李登海出任农科队队长。李登海说,自己专心于玉米高产研究,是受到一则消息的刺激。
1972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登海获得了我国农业专家1970年赴美国考察农业的一份考察报告,报告中介绍了美国的玉米育种情况,特别介绍了美国先锋公司总裁华莱士先生是一个农民,创建了美国专业搞杂交玉米产业的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并提到了美国的玉米最高产量达到2500多斤。当时家乡多年沿袭种植的玉米“二马牙”、“小粒红”,亩产只有两三百斤,而美国的最高产量是我们产量的8-10倍,这一差距深深刺痛了李登海的心。从1972年开始,开创我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成为李登海一生的理想追求。也是从那时起,“培育良种,赶超美国”的雄心壮志,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美国的农民能办的事,中国的农民也能办到。一定要培育出高产的玉米种来!让脚下的土地长出更多的粮食。”
自此,李登海把一生与玉米育种联系到一起。他白天在玉米地里忙碌着,晚上痴迷地学习有关育种的理论。1974年,他被推荐到莱阳农校(今青岛农业大学)深造。幸运的是李登海遇到了全国玉米遗传育种的权威教授刘恩训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为他立志进行科技创新、科学报国,投身于玉米科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谁能掌握种子,谁就能掌握世界”
“谁能掌握种子,谁就能掌握世界”,这是李登海最倾心的一句格言,并且他始终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
中国是玉米种植大国,但长期以来的主要品种是平展型的。李登海在试验中发现这种玉米很难高产,于是他大胆提出,玉米要高产,必须选育株型紧凑、光合利用率高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当时,这是对传统育种理论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利用自己选育的“478”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表现出高光效株型茎叶夹角小、叶片挺直上冲的紧凑型玉米理想特征,其叶向值、消光系数、群体光合势、光合生产率等生理化指标更趋合理,实现了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经济系数、高产能力和较高密度下单株生产力的“五个突破”。
李登海不懈努力, 不断创新,用中国的玉米种刷新着中国和世界玉米高产纪录。
1979年,中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种——“掖单2号”诞生了,当年在全国首次突破亩产1500斤大关,首创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更为重要的是李登海用自己的科研育种成果,证明了利用紧凑型玉米是提高我国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确立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这一我国杂交玉米高产品种选育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玉米紧凑型观点同平展型观点僵持对立不下的时候,农业部依据李登海等科学家的卓越贡献,适时提出将全国玉米种植由平展型向紧凑型转移,促进了我国杂交玉米高产品种的升级发展,推动了我国杂交玉米育种的科技进步。
此后,李登海又育成了掖单12号、掖单13号等亩产超吨粮的紧凑大穗型新一代玉米良种,其中:1989年,李登海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掖单13号”夏播区亩产达1096.29公斤,刷新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该品种先后通过全国16个省(市、区)审(认)定,创下全国年种植近5000万亩的纪录,被农业部列为“八五”、“九五”期间紧凑型玉米的主推品种。
继“掖单”系列之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李登海又育成了抗病耐密、优势更强的登海1号、3号、9号等“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在省级和国家级区试中表现突出,通过审定后快速推向全国,成为跨世纪的主推品种。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到2004年,李登海在选育新品种的数量上、推广面积上、产生的效益上都居全国首位。“八五”和“九五”期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年最大推广面积占全国统计种植面积的43.5%,占山东省种植面积的82%。全国累计推广达10亿多亩,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
2005年10月,李登海选育的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661”亩产达到1402.86公斤,再次刷新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并被科技部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重大成果。
2013年,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618”,在新疆自治区亩产达1511.74公斤,刷新了中国春玉米高产纪录。
近年来,登海605、登海618、登海3622、登海9号、登海679、登海11号、登海678等玉米杂交种畅销全国各玉米种植区,深受农户欢迎。登海605是国家强农惠农、扶持种业做大做强政策出台后,在认真落实国务院国发〔2011〕8号文件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2〕59号、〔2013〕109号文件的新形势下全国首个推广面积突破千万亩大关的创新品种;登海618早熟、高产、抗倒、耐密植、脱水快,适宜机械化收获,符合市场化、商业化需要。
2014年,李登海选育的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亩产实现重大突破:紧凑型高产早熟杂交玉米新品种“登海618”,在山东莱州亩产达1151.65公斤,创造了全国百亩方夏玉米高产新纪录;“登海661”,在山东莱州亩产达1335.81公斤,刷新了全国十亩方夏玉米高产新纪录;“登海618”,在新疆奇台亩产达1224.00公斤,创造了全国千亩方春玉米高产新纪录;“登海605”,在山东齐河亩产达876.60公斤,创造了全国万亩方夏玉米高产新纪录。
目前,登海种业拥有经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89个, 获得11项发明专利和102项植物新品种权;整个登海种业(包括控股子公司在内,不包括登海先锋)拥有经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杂交玉米品种116个,是我国种业研发成果最多的单位。
43年来,李登海带领他的科研创新团队努力拼搏,在“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解决“我国人多地少、需要提高单产”的国家难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43年的玉米高产攻关研究,为我国杂交玉米找到了由平展型转向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育种方向,在全国率先创新高产种质资源,先后育出了我国亩产从700公斤到1400公斤的夏玉米和超过1500公斤的春玉米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创造了春夏玉米我国和世界的高产纪录,创出了百亩夏玉米高产田亩产1151.65公斤的百亩方高产纪录,远远超过了超级杂交水稻的高产能力和高产纪录,打破了我国大粒(玉米)打不过小粒(小麦)产量的神话。
“力争再为国家增收1000亿公斤玉米”
李登海常“自诩”为一粒种子,他说他欣赏种子不计名利、敢于突破、坚韧不拔的精神。
培育一个玉米良种,往往需要七八年时间,而北方的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为了加速育种速度,李登海决定到阳光充足的海南岛进行玉米加代繁殖。1978年冬,李登海和3个伙伴,背着干萝卜丝和猪大油,闯进海南三亚荔枝沟,租种荒地,开辟实验田。虽然环境十分艰苦,他仍潜心育种,矢志不渝。从这年起,李登海再也没能在莱州家中过春节;从这年起,李登海把一年一育种变为一年三次,先后进行了118代选育,把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长了3倍。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在李登海眼中,超级玉米就是能够改变“玉米世界”的又一粒种子。已经培育出掖单系列、登海系列高产玉米品种的李登海,对于新培育的超级玉米,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前半生已经用培育出的玉米新品种为社会创造了近一千亿的效益,后半生我要再为社会创造一千亿的效益,就靠超级玉米品种了。”
2007年5月,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李登海为项目主持人。据了解,超级玉米的突出特点,一是抗倒伏,二是抗病能力强,而这正是玉米高产的两大保障。现在,超级玉米品种还处在国家新品种审定实验中,一旦审定后得到大面积推广,对于我国玉米生产能力的提升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超级玉米现在已进入育种的初级阶段,它将经历一个发展阶段和高端阶段。李登海自信地告诉记者,他将继续努力创新,选育出更多更好的超级玉米新品种,力争在自己的后半生再为国家增收1000亿公斤玉米,为国家粮食增产做出新贡献。
同时,李登海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要把党和国家给予的奖金将来设立一个奖励基金,专门用来奖励对“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贡献的人”。
“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故乡到异乡,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少年到白头……我那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即使时光渐去依然执着……”这是歌曲《三百六十五里路》里的歌词,也是李登海的真实写照,他说这首歌就像是专门为他写的。
正是凭着这份执着,李登海斩获了骄人的业绩,他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荣誉称号50多项。1989年12月17日,李登海主持的“玉米良种选育及其推广”项目荣获“国家星火科技一等奖”;2004年2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登海培育的“掖单13号”玉米品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11月8日,亚太地区种子协会第二届年会在上海召开,中国种业界的“南袁北李”双双获奖:袁隆平获得“中国杂交水稻杰出研究成果奖”,李登海获得“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2007年6月21日,李登海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一起,被授予2006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12年11月6日,李登海又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于振文、唐启升、雷霁霖等8位科学家一起,荣获山东省“科技兴农功勋科学家”称号;2014年度,李登海被评为“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李登海还被评选为全国道德模范、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为中共十四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肩负民族责任:使民族种业产业化
1984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进程中,李登海迈出了探索中国种子产业化的第一步。他自筹资金2万元,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村级农村育种实验站。李登海说,“不向国家伸手,不向集体要钱,自负盈亏搞科研,以科研养科研,实现科研生产推广销售一体化。”
1993年,玉米研究所升格为莱州市农业科学院。1998年,李登海组建起“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公司”。最让李登海振奋和难忘的是在1999年,这一年国家正式将李登海的公司命名为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把战略性资金项目交给一个民营企业,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2005年4月“登海种业”在深圳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上市的民营种业公司。目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农业高科技创新型上市企业, 是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国家玉米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农业部首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中国种业骨干企业、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201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80亿元,净利润3.8亿元,经营业绩名列中国种业上市公司前列。
2015年5月18日,位于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登海种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工地鼓乐喧天,礼炮轰鸣,登海种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奠基典礼隆重举行。建设“登海种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是登海种业历史发展的一个大转折,是登海种业科技创新的一个新跨越,是登海种业做大做强的一个新平台,是登海种业发展集聚各类人才的一个新定位,是登海种业提升整体竞争能力水平的一个新开端,是登海种业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的一个新起点。
43年来,登海种业先后经历了以高产攻关为主的事业发展初级阶段、事业和产业共同发展阶段、上市后的提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种业强国的宏伟目标。结合中国种业发展的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登海种业及时调整和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全面进入事业、产业、金融资本并进发展的新阶段,力争在高产引领、产业创新、资本保证、平台建设、人才集结、国际合作与国际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新探索、新实践,实现新突破、新跨越,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种业强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创建新业绩,做出新贡献!
维护农民利益:把种子植入“立法”土壤
自从199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李登海对自己的事业和整个种业现状进行了反思,当时以杂交种子为主题的绿色革命正风靡世界,而我国却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种子市场管理混乱,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巨大损失。李登海认为,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1994年12月,李登海在八届人大十一次常委会上,提出了关于制定种子法和种子专利法的建议。
1995年3月,李登海领衔31人提出《关于制定“种子法”和“品种保护法”的议案》,再次指出制定农作物“种子法”和“品种保护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97年,全国人大主席团正式把《种子法》列入了立法计划。200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最终通过了《种子法》。 近年来,根据中国种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种子法》实施以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李登海又在积极推进《种子法》的修改工作,努力使这部重要法律更完善、更科学、更符合中国种业长远发展的需求。
当李登海出访世界最大的跨国种子企业——美国先锋公司,并受到对方以国家议员规格的礼遇时,他看着在对手营盘上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久久难以平静。这不单单是竞争对手对自己多年来奋斗历程的认可,更是一个世界玉米强国对中国种业技术和种业法制的尊重。
永葆农民本色:情有独钟“农家饭”
现在的李登海虽然很富有,但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从不追求奢华,从不涉足娱乐场所;吃穿用都跟过去一样,很简单,他说他最喜欢的就是农家饭,像玉米稀饭加青菜,吃着最舒服。去北京办事,他经常乘公交车。每次去首都机场,他都乘坐十六元的公交大巴。
研究玉米的这三十多年中,李登海从来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更谈不上八小时工作制。李登海认为,对自己来讲,宝贵的是时间,只有拼命工作,抓紧时间搞科研,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做更多的事儿,才能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现在的李登海已功成名就,但他依然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和科学家的勤奋。只要是不出席较为隆重的场合,他都是一身工装,一双黄胶鞋,风来雨去,顶着烈日,拱在玉米地里,专心搞育种。每天早上五、六点钟,李登海都会去玉米地里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忙碌一天后,晚上十点多钟,他打着手电再到玉米地里转一圈。这是李登海一天里心情最愉快的时候。
不仅如此,李登海还把儿子和孙子都抱进了玉米地。1997年,儿子高中毕业后就到了他的公司,成了公司的一名员工,孙子洋洋在1岁9个月时,就被李登海抱进了玉米地。他希望儿子孙子和玉米一样,扎根大地,茁壮成长。说到这些,李登海打心里高兴,因为他觉得他的“玉米帝国”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