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上山下乡,打过渔,当过生产队会计,用三年时间带起180多人的建筑队伍。时光匆匆,光阴似箭。青岛农业大学已经成立70周年了,他已离开母校40余年。他就是绿亨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新三板创新层)、中国果菜业十大杰出人物、中国种子协会蔬菜种子分会会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副会长——刘铁斌。他与青岛农业大学的缘分还要从1978年考入莱阳农学院说起。
当时的莱农地处莱阳县城,虽然没有多少知名教授,但这里的老师备课认真,严格按照统编教材讲课。刘铁斌扎实的农学基础知识,就是在莱农形成的。后来刘铁斌回忆起在莱农的生活,仍然记忆犹新。在他的印象里,植物学秦月秋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在校园里辨认植物,凡是能看见的,老师总能说出这株植物的名字、植物学分类、生长习性、应用价值,他深深的为老师的专业造诣折服并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刘铁斌留校任教后,带的实验课有一门叫《杂草识别》,为了带好这门课,他抱着一本《中国植物志》满山遍野的认杂草,厚厚的书拿在手里,跟见到的小草一一的比对辨认,记下这种草的所有信息和数据,经过两个星期的精心备课,终于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刘铁斌能够熟练的说出校园里和后面山坡上100多种杂草的名字。留校时,刘铁斌与实验员一起为实验室做了二百个种植物标本,回想起那些用硫酸铜溶液煮植物做标本的日子,刘铁斌感到快乐又充满成就感。
莱农的老师不仅传道受业解惑,给予的温暖和关爱也在他心中久久不能忘却。至今老师当年的课堂风采仍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沈毓骏老师的花生栽培课“花生煮着吃、炸着吃、炒着吃、生吃其消化率基本相同”。刘绍棣老师的谷子栽培课“谷子是贫下中农最喜爱的粮食作物,在谷物中最易消化,所以生孩子坐月子多喝小米粥。”师生关系十分融洽,老师还经常请学生去家里吃饭,刘铁斌成了沈毓骏、刘恩训、崔启智、程绍义等老师的家里的常客。后来凭借建筑方面的一技之长,刘铁斌用一个周末还为沈老师在小清河的住宅旁砌了一个放柴火、蜂窝煤的小房。
从建校至今,学校的勤奋好学风气一直在延续着。住在一间宿舍里的刘铁斌和徐会连、由振国、吴传银四人,在一起共同学习,每人都捧着一本厚厚的英语字典日复一日的背,互相考试、参加英语竞赛,在大学入学时是不考英语的情况下,当时他们的英语词汇量都达到一万左右。1982年毕业,徐会连考上中国农业大学赴东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吴传银考上中国农科院硕士研究生、刘铁斌留校任教、由振国分配到济宁市农科所,第二年,由振国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时他们四人在学校主楼前合影留念,一张小小发黄的照片背后写着“北京见”。于是在1984年刘铁斌考上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后,莱农的学习小分队在北京又见面了,且都在90年代初拿到了博士学位。徐会连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由振国获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博士学位、吴传银获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博士学位、刘铁斌获得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当时的莱农一间宿舍出了四个博士。
博士毕业后,刘铁斌来到了中科院马世骏院士的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深造,1991年,马先生的突然不幸离世让他在悲痛之余决定放弃学术的道路,在烟台市政府工作了三年后,回到中国农业大学创办了“全国农业新技术产品传播网”,后又陆续创办了十几家农业相关公司,员工有1000多人。从国内到国外、从植物到动物、从种子到农药和兽药、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他在农业领域的根扎的越来越深,一直坚持了几十年。他创办公司的初衷是“把深奥复杂的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农民”,为农民服务、守本分都是在莱农耳濡目染下逐渐形成的。在莱农打下的农学基础支持着他在农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如今莱农已搬迁到青岛,规模也扩大了很多,刘铁斌说:“看到母校发展壮大、欣欣向荣,倍感欣慰。衷心祝愿母校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