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全:扬帆起航,永远驶向科研的下一站

  刘维全,1963年出生,山东青岛黄岛区人。1982年考入莱阳农学院牧医系兽医专业,农学学士。1986年被解放军兽医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专业录取,并继续博士阶段的学习。1995年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成为生物学院动物生化专业的博士后。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分子病毒学。共申请专利10余项,先后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近70  人。

  在2018年12月的一个上午,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举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动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讲座,五位知名校友悉数上台报告。其中,82级校友,牧医系兽医专业刘维全教授PPT展示的一项项科研成果,博得现场老师和同学的阵阵掌声。

  今天的成绩,不仅是给母校递交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更是对刘维全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深深扎根于生物科研最有力的反馈。

  始于母校,学习的道路从未中断

  刘维全1982年考入莱阳农学院,大学期间,从未松懈过对于知识的获取。当时的莱阳农学院位于莱阳市东北角,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而这并没有丝毫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管学校的学习资源稀缺,大家仍旧劲头很足,刘维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学期间,刘维全不仅没有停下英语的积累,还自学了一点点日语。“当时没有什么好的途径,我自己买了一个小收音机,每天听上面的广播。结合着相关的书,一点点摸索。”回想起当年那个热血的自己,刘维全仍旧是激情满满,“早上宿舍其他人都还在睡觉,我早早从床上爬起来,跑到学校后面的梨园去练习。”

  后来刘维全有了考研的打算,当年的考研率不比现在,考上的人少之又少。为了考研能有更多的保障,他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愈加刻苦。“我的复习资料不只是校内兽医专业的英语,农学、园艺、机械专业他们学的课本,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使用的教材,我都统统拿来读。记得那时买了一本《牛津英汉高级双解词典》,掌握了其中大部分单词。”

  晋升硕士,研究路上风景独好

  1986年本科毕业后,虽然各个高校研究生的录取形势十分严峻,刘维全仍然

  顺利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录取。也是在研究生期间,他确定了“毛皮动物及宠物主要疫病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这一课题。刘维全当时也许还不知道, 未来的他将会深深扎根于毛皮动物的研究,把它当作毕生的事业去热爱。

  研究生阶段,刘维全和母校仍旧有剪不断的情愫。1982年入学的他处于一个刚刚恢复高考制度的改革时期,学生的年龄差别很大,甚至有的老师还和学生年龄相仿,刘维全和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朱连勤老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上大学的时候,我和朱连勤老师是师徒关系,他教我诊断这一课程。后来我们俩一同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但刘维全教授极其尊师重道,始终如一地把朱连勤老师当作自己人生路上的指路灯,总是以“朱老师” 热情称呼着对方。

  虽然刘维全教授毕业已三十余年,但仍从未中断过与母校的联系,在这期间多次回归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和研究。

  博士时期,开启华丽新篇章

  研究生毕业后,刘维全选择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继续博士学位的学习。1995年,博士阶段的研究学习结束,他成功申请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流动站进行博士后工作,在此工作了两年时间。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动物生物化学方面的领军高校,令初到的刘维全耳目一新,“中农有一位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的老先生—齐顺章教授,在专业方面非常有建树,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动物生物化学的第一、二版都是他主持编写的。从那以后,我感觉单纯做病毒很难真正理解什么是病毒,什么是生命。必须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这几个角度好好去理解。”学习永无止境,于是,刘维全又将自己深埋于生物学的学习研究当中去。

  2002年,刘维全开始进入中农生物学院工作,带领他的研究生团队一起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时至今日,他所创下的研究成果足够让外人看来眼花缭乱、敬佩不已,他带过的学生很多也成了专业的副教授、教授,成为所在单位的工作骨干。

  面对大量的实验数据,整天与器材为伍,需要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当问及刘维全教授是否会感到厌倦时,可爱的教授说:“不不,这个好玩得很!你要有兴趣在里面,任何事情只有有了兴趣才能长此以往地去坚持。” 正是因为有这种乐此不疲的态度,刘维全教授在自己的领域从未停止耕耘,收获了如今的桃李满天下和学术上的累累硕果。

  对于未来的规划,刘维全笑谈道:“工作的时候要认真工作,争取新的突破;等到退休了,我就找个地方去写小说!”文学和科研的双重热爱,理性与感性的交织融合,未来,刘维全教授会在热爱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坚定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