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委会委员,2000—2004年就读于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长期围绕我国原创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开展攻关研究,较系统阐释了北京二系杂交小麦杂种优势栽培学机制,创新并完善了杂交小麦机械化制种等产业化关键技术,主持建立了耐盐碱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开拓了杂交小麦盐碱地适宜种植区并推动应用,开启了“一带一路”杂交小麦国际科技合作。
近日,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首都精神文明办联合开展的2024年“北京榜样·支援合作先锋”第二期评选活动圆满落幕,经单位推荐、社会征集、专家评审,20名先锋人物和5个先锋集体脱颖而出。我校生物技术2000级校友、北京农林科学院小麦所副所长张胜全当选2024年“北京榜样·支援合作先锋”先锋人物。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办公室里,南疆乡亲赠送的锦旗上,“心系乡村促振兴、倾情援助赢锦旗”十四个字凝结着对张胜全博士的感激。作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副所长,张胜全十四年如一日扎根在南疆小麦科研生产一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助力新疆乡村振兴、助农增产增收的初心和使命。
2011年,随着北京市对口援疆工作加快推进,张胜全响应号召,带着首都科技基因的农业先进成果走进南疆,聚焦南疆小麦区域广、潜力大、但是单产不高、生产存在波动的发展需求,踏上了长达十余年的科技援疆之路。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每一份成绩的取得背后都是千百次的试错。张胜全团队通过实施北京科技援疆专项、自治区成果转化等项目,累计引进耐荫、抗旱、节水型冬小麦种质资源200余份,在和田、喀什、阿克苏、巴州等地建立23个试验点,完成林下耐荫测试、盐碱耕地水肥调控等22项关键技术研究。在墨玉县普恰克其乡的10年以上核桃林下,京字号小麦系列新品种展现出强劲生命力,单产突破290公斤/亩,较当地林下小麦平均增产约35%。2023年,随着十四师225团北京航天育种基地的落成,和田地区首次拥有了现代化的小麦种业科研创新平台,北京先进小麦育种技术开始在这片热土生根。
十余年间,这支科技援疆铁骑累计开展田间培训1500余人次,为农户解决缩行增密提高播种质量、利用无人机实现早春管理、盐碱麦地水肥一体化配套等107个技术难题。通过“京疆专家行”活动,20余项新品种新技术在南疆落地生根,其中自主培育的耐盐碱小麦品种“京麦189”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我国首批盐碱地专用小麦品种。在莎车县的示范基地,该品种在pH值8.5的土壤中实现百亩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的丰产佳绩,带动周边3万亩盐碱地变身新粮仓。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2019年起,牵头新疆农业科学院等10余家单位,率先构建起横跨喀什、阿克苏、和田、巴州的国家级耐盐碱小麦区域试验体系,针对南疆大面积中轻度盐碱地实施组团式科技援疆。如今,来自北京的多个小麦品种被纳入当地主推品种名录,累计推广面积超180万亩。
累计跨越塔克拉玛干沙漠46次,行程逾10万公里,在十四师225团北京航天育种基地、墨玉县核桃林间、莎车县麦田边、拜城县国家耐盐碱小麦试验田开展田间培训132场,为2100余名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户讲授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发放汉维双语技术手册8300余份……在南疆的十四年间,张胜全每年多次赴南疆小麦生产一线单位、企业、科研部门开展科学试验和实地调研,累计赴南疆开展科技服务超过300天,足迹遍布南疆各麦区。
不仅带着技术走进南疆,更搭建起双向交流的桥梁。张胜全推动开展“和田小麦专家北京行”,先后邀请5批共48名汉族、维吾尔族技术骨干赴京交流。墨玉县种子站的阿依谢姆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小麦实验田里,与专家共同讨论如何提高林下小麦耐荫难题;喀什地区农技中心的曲曼姑丽在南疆耐盐碱小麦区试实验田,系统学习了耐盐碱小麦鉴定评价技术;北京航天育种基地新品种展示房里,十四师225团三连的艾山江全程学习了南疆荒漠盐碱地单产提升技术,树立了科学种田的理念。与此同时,在张胜全组织下,14位新疆专家先后参与实施了国家、自治区等7个科技项目攻关。
在人才培养方面,张胜全的科技援疆团队创新实施“项目+人才”捆绑机制。他们指导南疆技术人员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等9项,合作完成研究论文3篇,1人入选“天山英才”计划,张胜全本人也入选创新拓展智力援疆计划,受聘为南疆当地多个单位科技专家。团队与当地联合撰写的《关于发展杂交小麦提升南疆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议》,被纳入自治区政协重点提案,推动北京科技成果快速服务南疆生产。
十四年间,这支穿梭于京疆两地的科技团队,用300多个日夜的田间坚守、107个技术难题的解决、23份发展建议的提出,在南疆织就了一张覆盖42个乡镇的北京援疆科技服务网络。当和田农户阿不力孜手捧着来自北京的小麦种子时,他用地道的普通话感慨:“北京专家亚克西!这些技术就像大漠里的坎儿井,滋润着我们的麦田。”
在南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十村的盐碱地上,村民阿卜杜热依木·麦麦提望着金黄的麦浪感慨:“从前这地种啥都长不过膝盖,现在麦穗能压弯扁担!”他脚下的300亩中度盐碱地,正是北京援疆专家张胜全团队的科技示范田。通过“良种+良田+良法”集成方案,连续三年实打实收平均亩产达到650kg以上,更是创下了亩产690.8公斤的南疆中轻度盐碱地小麦高产佳绩,为当地盐碱地粮食产能提升树立了北京科技援疆新标杆、打造了新样板。
针对南疆近半数耕地盐碱化、粮饲双缺的困境,张胜全带领团队扎根田间攻坚。他们利用自主培育的“京字号”小麦系列新品种,配合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无人机飞防等技术,粮食和秸秆产量能够增加200公斤/亩以上。在十四师225团,48岁的北京航天育种基地新品种展示示范户阿西木·艾合买提掰着指头算账:“今年种植的京优1号最高亩产达到了775公斤,这是我们当地不曾见过的高产记录;我的120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526公斤,比往年提高了180公斤麦子,秸秆多养3只羊,加上节水省下的开支,每亩多挣575元!”三年来,该技术累计为南疆示范户增收超40万元。
如今,来自北京的“京字号”小麦已成为南疆明星品种。在和田县巴格其镇的千亩连片示范区,联合收割机正将籽粒饱满的小麦装入印有“北京援疆”字样的粮袋。这些耐盐碱品种正辐射至喀什、阿克苏等地的8.6万亩中轻度盐碱地,带动217个合作社采用标准化种植模式种植,北京科技正让“不毛之地”变成“新粮仓”。随着今年新增的2.3万亩推广计划落地,这条科技赋能的增收之路,正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