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梁:看准脚下的路,认真地走好每一步

       “青农的校训‘厚德、博学、笃行、致远’对我影响特别深刻,我始终牢记校训,踏实做人,认真干好本职工作,努力去钻研,去探索……”每当谈及母校,他都有说不完的话语,他不仅密切关注着母校动态,也对我们抱有深深的期待:“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少玩游戏,多读书;少虚度光阴,多思考人生;少点抱怨,多点理解;少点浮躁,多点沉潜;最后,不要一山望着一山高,看准自己脚下的路,认真地走好每一步。”他殷切的叮嘱时时回荡在我们耳边,让人受益匪浅。

  他就是李国梁, 1984 年生,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 2003 级校友。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安全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先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陕西省科技新星等人才项目;担任陕西省食品质量与安全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担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学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食品研究与开发》《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等核心期刊编委;近五年承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课题,作为项目骨干参与欧盟地平线 2020 项目;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65 篇 (1 区 TOP 期刊 33 篇、 ESI 高被引论文 5 篇、ESI 热点论文 1 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3 项,参与多项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及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

牢记校训,踏实做人

  2003 年,李国梁校友来到青岛农业大学,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当谈及自己对母校的初印象时,李国梁表示:“当我刚刚去青岛农业大学读书时,正赶上我国体细胞克隆牛首例自繁后代在学校诞生,这项研究证明了我国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先进性,将推动我国胚胎生物技术的深入研究与产业化发展。我当时就特别自豪,学校的科技发展走在时代前沿。”李国梁非常庆幸在青农的学习经历,在大学里的点滴收获渗透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李国梁提到大学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在青岛农业大学学习期间,老师们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我的本科毕设导师孙新老师,从老师们的身上,我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润物细无声,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学高为范,身正为师,三生有幸,在青农遇到众多良师。这些收获,深深影响着我的生活和工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伴着良师的教诲,2012 年李国梁进入曲阜师范大学任教,随后去到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职博士后),2017 年至今在陕西科技大学工作。他感慨道:“当老师以后感觉没那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要完成很多任务,时常怀念做学生时的无忧无虑,有大把的时间读书,很多的时间去发展多种爱好。现在想要一个安静的读书时间很难,要备课,要做科研,指导学生做实验,有时还需要做学生的‘情感专家’,为他们疏导情绪,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

言传身教,精益求精

  当谈及人生和事业话题时,李国梁校友结合亲身经历向青农学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当代青年赶上了好时代,青农学子应该找准自己的目标,找准自己的方向,努力奋斗,不负芳华;大数据时代,面对各种诱惑,年轻人要顺应时代的需求,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明确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要更加注重职业素养的学习,尽所能的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修炼内功,为以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李国梁校友在科研上一丝不苟,他结合自己的阅历,向要走科研道路的青农学子分享了自己的心得:第一,“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做科研。进行实验之前, 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文献,特别是导师和师兄师姐的相关研究论文,充分了解、学习和掌握别人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之后再确定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案。第二,文献的阅读与管理。先看综述,后看论著,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重点文献精读,不建议过分追求全文阅读,做好文献的管理,也能够提高文献的利用效率,节省阅读和查阅时间。第三,“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论文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研究前期的知识积累、文献储备、材料预备、方案制订以及熟悉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避免临时手忙脚乱,充分的预实验更能让实验者充满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不必“从头再来”。第四,正确对待与整理研究记录,研究记录要客观、真实、详尽。客观和真实要求记录所有的研究过程, 包括成功的,也包括失败的,“失败的”并不是“不好的”,许多宝贵经验和意外发现往往是从失败中得来的,详尽要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实验现象。第五,多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通过查阅文献等途径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及时向老师请教,跟师兄、师姐和同学讨论。

  虽然离开了母校多年,但是李国梁校友一直关注着母校,他时常浏览学校的

  官网主页,关注母校的发展与变化,希望能为母校的发展增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