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记:奔走于田野与课堂之间的“羊”教授

  作为一名从事高等农业教育的教师,他把一腔热情全部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作为甘肃省羊产业发展技术路上的领头人,他带领团队致力于解决肉羊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牢记党的宗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多项工作集于一身的他,始终秉持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扎根基层、乐于奉献、服务一线。他就是青岛农业大学畜牧专业1995级校友马友记,现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甘肃省现代草食畜产业技术体系羊业方向首席专家、甘肃省羊业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及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2016年入选甘肃省“飞天青年学者”。除此之外,他主参编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文章150余篇(其中SCI 27篇)。曾获“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 “全国农业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累累硕果,离不开他最初的选择和多年的坚持。

   缘起大学,奔赴“放羊人”梦想

  无论身处哪一个领域,马友记的工作都与羊断不开联系,他笑称自己为“放羊的叔叔”。说起与羊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他的大学期间。当时,刚步入大学的马友记从没想过自己的未来会与羊密切相关。而受当时班助的影响和鼓励,他踏上了研究羊的征途。“我就是追着他的梦想,踏着他的足迹,考研考到了甘肃,从此便与羊结下了不解之缘。”除此之外,班主任刘春燕老师也给了他很多帮助。“刘老师对待工作充满激情,对学生也十分热心。当时,她不断地鼓励我们报考研究生,经常会悄悄地打开实验室的门,督促我们去学习。”刘老师不仅教会了马友记如何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还教会了他如何为人处事,给马友记的大学生活照亮了一盏明灯。

  2000年,马友记成功考入甘肃农业大学,成为了一名研究生,“放羊”之路也在远离大都市繁华与喧嚣的田间启程。但是,他的“放羊”之路并不平坦,从事农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坚持多年的研究未必能取得想要的成果。在研究PGAM1介导的绵羊睾丸支持细胞糖酵解通路调控精原干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中,马友记遇到藏绵羊的精原干细胞难于培养的问题,他多次请教业内专家,在利用模式动物小鼠精原干细胞培养成功基础上,突破了卡脖子瓶颈,终于培养成功羊的精原干细胞,使得科学研究继续进行。正是因为大学期间打下的基础、立下的梦想,面对“放羊”的道路上的磕磕绊绊,马友记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人生有压力是常态。人人都有压力,但我永远相信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马友记会处理好各种关系,了解压力的来源,努力将压力化为动力。


         情系羊产业,科研致富两手抓

  学已成才的他,长期从事绵山羊生产与疫病防治的教学科研与推广工作,作为甘肃羊产业发展技术路上的领头人,马友记身兼数职,在羊产业领域内获得的成果与荣誉数不胜数。在中国羊产业领域里,马友记的名声可谓响当当,他的名字不仅亮在了养羊企业的心里,更是亮在了中国羊产业的功勋册上。“爱羊如子,爱场如家”,周围的人经常说,一提起羊,马友记就像是打开了的话匣子,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他长期扎根基层,服务一线,与当地养羊户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一有空闲,他就深入养羊企业、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圈舍,从实用技术、科学养羊意识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开展培训,使试验示范与现场培训、专家知识与乡土知识有机结合,为养羊户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这样的马友记深受当地养羊户的欢迎与喜爱。面对近年来全国和甘肃养羊产业迅猛发展,马友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省内30余家羊业企业紧密开展产学研合作,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现代化、开发产业化、产品品牌化、利用循环化、组织社会化、链条全程化要求,创造了“前期优质供种+全程技术服务+后期回收加工”的“中天模式”,探索形成了“政府+公司+协会+合作社+养殖场+养殖户+银行+担保+保险+疫病控制”的羊产业发展利益联合体。在马友记的不懈带领下,甘肃省养羊企业和合作社每年新增经济效益达15亿元,示范区肉羊日增重提高30%以上,新增经济效益10亿多元,为甘肃草食畜牧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他带领当地人民走上了致富路,实现了老百姓“发羊财”的梦想。

  教书育人,一路耕耘一路歌

  在羊产业研究领域,他有着丰功伟绩。这样一位扎根田野的“放羊的叔叔”,转眼之间,也已执教十多年了,从满头青丝到两鬓含霜,马友记在畜牧领域一路深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在教书育人方面,马友记在实践中结合学生特点积累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自己主讲的《羊生产学》课程,他总结凝练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提高——对外辐射交流”的四阶段教学法,提出了“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助科研、以实践育人才、以创新促成长”的实践模式。此外,他还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带领研究生加入了领头羊计划高校联盟,形成了“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助科研,以实践育人才,以创新促成长”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在研究生培养中,他总结形成了“双导师、双导向、双向考核、双边监控”的培养模式,负责的基地获批“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培养的学生纷纷成为行业骨干和栋梁之才。十几年的职业生涯让马友记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导师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是研究生科研的“启明星”。马友记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他始终将“治学必先做人”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追踪所在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研究动态,用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勤奋刻苦的敬业精神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做人做学问双方面都得以受益。马友记指导的研究生白吉彩,在他的教授之下,现已创建了“羊味居”羊肉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将大西北的羊肉销售到了上海、福建、浙江等地区,仅2017年销售额便超过250余万元,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和创业典型。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马友记是一盏明灯,以身作则,带领百姓脱贫致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马友记是一颗启明星,指引学生科研的道路。在这条寂寞、艰辛的道路上,马友记已经奔跑了十多年。如今仍然奋斗在羊产业第一线的他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高校教师,自己一定要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尽责勤勉,合理安排指导计划,带好每一支队伍,组织好每一次学术研讨;上好每一堂课,用心去教育关爱每一个学生,助力学生成为时代可堪大用之人。

图像 小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