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国:深耕科研,勇往直前

  赵建国,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致力于猪的功能基因研究以及猪突变体的建立。

  回望梨乡,筑梦起航

  “大学时光是最美好也是最难以忘怀的。”谈起自己的大学时光,赵建国感慨万千。“学校的老师都非常认真负责,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毕生所学知识和经验传承给学生们。”

  在老师们精深的学术造诣的激励和悉心指导下,大三时赵建国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决心继续考研深造。当时学校自习室晚上九点多关门,为了有更长的学习时间,他向老师借了一个房间去学习,每天学习到午夜后才休息。纵使环境艰苦,赵建国也没有放弃,反而为自己所热爱的事情更加努力,最终他如愿考上了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

  在考研以前,其实已经有公司给予了他一个不错的职位,但是赵建国在思量后,还是选择了继续深造。“当时我自己也没有想好去做什么,唯一想到的就是要给自己一个更高的平台,以及更加广阔的前景。”赵建国洒脱地说道。

  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赵建国选择了一条看似幽僻曲折的道路,但这条路让他走的越来越宽,越来越长。

  科研路漫,潜心求索

  在研究生的这段日子里,赵建国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科研实验之路。回忆起那段旅程,赵建国说:“最初的实验就像是在磨性子,虽然失败总是要比成功多,但是方法也总要比困难多,只有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正道。”转基因动物的研究需要利用体细胞克隆的技术进行动物的基因修饰,其中涉及卵母细胞的显微操作,利用显微操作针将卵母细胞去核操作。“显微操作去核注核用的操作针是自己打磨的,内径只有17微米左右。”赵老师提起这个操作也令人

  忍不住咋舌,“打磨好针后,在显微镜下将卵母的核去除掉,再注入一个体细胞,每天重复这样的操作200-300次。”一天操作下来也难免头昏目眩,但也只有这样细致操作,才让他在对待以后的实验中更有底气。

  博士毕业后的赵建国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始从事转基因动物的科研工作,但他觉得自己的科研之路仍有学习的地方,于是申请去了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哥伦比亚分校的国家猪资源与研究中心作为助理研究教授进行转基因猪和猪的早期胚胎发育的研究。在美国学习的经历,让他得到了足够的科研培养。不仅如此,让他感触最深的还是眼界的提高,这让他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为回国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打破常规,造福三农

  “猪,是最重要的农业动物,中国消费的肉类中猪肉占了60%的比例。除此之外,在生物医学领域还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赵建国表示。回国后,赵建国也加入到中国科学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中,致力于猪的功能基因研究以及猪的突变体的建立,希望通过现代生物学技术来加速猪新品种的培育,促进猪养殖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说到他的得意之作还是低脂抗寒猪的研究。猪由于在进化中丢失了能量调节基因—UCP1基因,导致猪不抗寒和脂肪沉积过多,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新生仔猪需要很高的产房温度以及寒冷会影响仔猪的存活率。而赵建国和他的研究团队打破常规,突破惯性思维,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重新找回了猪进化中丢失的UCP1基因,证明了UCP1基因编辑猪的抗寒能力得到了改善,同时提高了瘦肉率,降低了脂肪率;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表明,UCP1基因编辑猪没有任何 的对生产性状的不利影响,为基因编辑育种提供了非常好的概念验证。这项研究发表后得到了包括美国国家广播电台、Science杂志以及国内新华网等诸多新闻媒体的广泛正向报道。

  赵建国在进行科研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培养,他除了在实验室进行教学外,还与学生们一起深入动物饲养场之中,共同去抓猪、喂猪。结合自身经历,他建议学生要尽快了解自己专业发展前景,尽力去大企业和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平台去学习发展,通过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科研之路漫长而枯燥,而赵建国却在精进自我的路上步履不停。他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用行动担起重责,用知识雕刻格局,用能力为国铸剑,在漫漫求索征途中,留下属于他的坚实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