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亮:踏踏实实的科研长跑者

  有一位科研“乐天派”,他能清楚地记得科研活动中所涉及的多种数据;他不仅科研棒文体也样样开花;采访过程中他一直很谦逊,有着科研者的沉稳又不失“生活气息”;他不喜欢做特别长远的规划,却一直在慢慢实现自己的各种小目标……这就是我校校友刘延亮的科研人生。

  刘延亮,我校材料化学专业2010级校友,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副研究员。本科毕业后前往韩国国立釜庆大学深造,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后归国,曾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等,已在多个国际知名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多篇论文。

  今日汗水,明日收获

  回想起大学四年,刘延亮用“丰富多彩”来形容。当时的他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无论是运动会、勤工俭学还是文体活动,我什么都想试一试,有时间时我还会去餐厅帮忙卖饭”。同时,刘延亮也在一些活动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最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拿到了运动会5000米长跑的第三名。“当时有很多体育生参加,我真的没有想到能拿到第三名。” 当然,这背后肯定离不开刘延亮每天的不懈训练以及良好的心态,“那时每天都要跑去操场训练,一开始时也不太行,感觉很累,坚持不下来,但好在没有轻易放弃,后来终于渐入佳境”,看似说得云淡风轻,而其中的辛苦却是刻骨铭心的。

  这些活动也极大地锻炼了刘延亮“不怯场”的能力,使得现在的他在很多人面前讲解时也能沉着应对。5000米长跑的铜牌也让刘延亮越来越相信坚持的力量,正如他所说“即使不是天赋异禀,坚持得久了也能成为专家。”

  当问起刘延亮在大学期间有没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时,他谦虚地说道”没有充分利用时间好好学习”,“钻研科研项目需要很强的理论储备和知识背景,这些东西够了就能很好地进行关联思考,有时候会因为这一点而感到被束缚,这是最遗憾的地方。”刘延亮也表示,希望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抓住大学期间这最后一个系统、规范的学习机会,努力回归课本,如今的他越来越觉得知识从来不会白学,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就会回馈给你。

  因为热爱,愿迎万难

  刘延亮一直很喜欢科研,从大二开始便跟着师进生老师进了实验室。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以“利用废旧轮胎橡胶做有弹性的水泥地板”为研究主题参加了大学生挑战杯学术竞赛。为了准备材料,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城阳建材市场、学校的施工地寻找水泥。学业负担很重,又要到处跑,但刘延亮却一点都不觉得累。当然,刘延亮的坚特和优异表现也使他得到了老师的信任,本科结束后刘延亮便被老师推荐到韩国国立釜庆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

  在韩国的留学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刚到韩国的他因为语言不通经历了不少困难。那时的他是韩国教授科技组的第一个外国学生,同实验室的同学对英语也并非十分精通,但做实验又少不了和同学、老师交流。“那段时间真的有点难,尤其是外出做测试或考察时,我总要是要把很多时间放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上。”

  虽然遇到过诸多不顺,但刘延亮都慢慢走了过来,现在回忆起韩国留学经历,尤其是他的韩国导师时,刘延亮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的韩国老师对我一直很包容、很信任,从来没有给过我特别大的压力。”

  说起未来的科研方向时,刘延亮提到了LED显示屏和芯片,并且着重强调了新能源这一关乎人类生存的大研究方向,未来的他也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像太阳能一样的可再生资源上,希望能解决越来越多的实际生活问题。

  语重心长,真挚祝愿

  采访中,刘延亮详细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或是未来的困惑,还给了学弟学妹们很多建议。他建议同学们多参加活动,多与不同的人交流,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不要害怕尝试,要慢慢探究,慢慢发现自己的热爱,还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多多体谅别人。刘延亮还建议同学们在学习钻研的同时不要忘记劳逸结合,利用好学校提供的场地,抓住机会,多多锻炼,这样才能保证效率。在采访的最后,他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并期待回母校探望的那一天。

  和很多“理工男”一样,采访中刘延亮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但感情却十分真挚,对于一些经验和建议都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科研路上的他也一直“很实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未来的他也会带着那颗热爱的心继续自己的科研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