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 回顾二十载科研岁月,我校园艺系果树专业94级校友朱作峰这样说。
奋斗,是人生最美底色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谈及大学生活,朱作峰忍不住叮嘱:“在大学这个重要阶段,同学们一定要做好规划,树立目标,然后为之努力奋斗,拼尽全力去完成目标。”
刚步入大学,考研就成为了朱作峰的奋斗目标。为了给考研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认真对待每门课程。不仅如此,就连平时他也会安排时间学习。“那时,学校条件有限,自习室、图书馆位置不多,为了有地方学习,我基本上每天早上六点就去排队。有一次,大家抢着进自习室,结果门都被我们挤破了。” 一别二十载,但那段在母校奋斗的日子,对于他来说仍然历历在目。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了目标而奋斗。”朱作峰一步步朝着他的目标不断前进,最后成功考入了心仪的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开启了人生新一段旅程。
选择了水稻,便一往无前
由于当时信息十分闭塞,朱作峰一直没有确定研究方向,正当他迷茫时,碰巧听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莱斯·布朗提出的一个问题——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据布莱斯·布朗讲述,中国只有18亿亩农田,伴随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粮食产量会逐渐下降,而人口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中国的粮食供应会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引发全球生态危机,甚至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崩溃。
“既然选择了农业研究,就要尽最大可能解决我国粮食题。”从此,朱作峰便开始了他的水稻研究之旅。
科研道阻且长,向来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朱作峰曾经花9年的时间克隆控制水稻穗型的LG1基因。刚开始,他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将基因定位于26kb的区间,这让他干劲十足。可之后五年里,研究一筹莫展,他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如果现在放弃的话,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如果坚持的话,基因到底能不能找到,如何找到,一切都是未知的。经过几度思考,他还是选择咬牙坚持。又过了三年后,他终于找到了OsLG1基因,并发现其上游11,198 bp处的一个SNP的突变,导致OsLG1表达水平下降,使穗型由散穗变成紧穗。
“搞科研就像闯关,当你完成一个项目后,你会期待下一个项目成功。”近年来,朱作峰的研究方向转为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发掘,致力于栽培稻平行驯化的分子机理研究。通过构建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为受体、野生稻为供体的渗入系,分离控制栽培稻株型、穗型、粒型和落粒性等重要驯化性状的关键基因,解析其演化的分子机制。其研究结果不仅为揭示栽培稻的起源演化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栽培稻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结果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Molecular Plant 和 Plant Journal 等杂志上发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十三五国家科技重点项目子课题等10余项,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每一次成功都是一个新起点。朱作峰表示:他将继续把奋斗作为人生底色,潜心科研,为祖国农业事业贡献力量。
【校友简介】
朱作峰,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果树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2008 -2010年在日本国立生物资源研究所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植物遗传育种与种子科学系主任,教育部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9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发掘。长期致力于栽培稻平行驯化的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