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校友苏彩欣忆母校

    2008-03-24 10:54:40 作者:周维维           浏览数:0

  苏彩欣,食品学院95级毕业生,现于加拿大Mcmaster大学作博士后研究。不久前,苏彩欣回校看望老师。身处阔别多年的母校,看到众多熟悉的面孔,她的思绪情不自禁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那个令她魂牵梦绕的岁月。
  点点滴滴都是真,丝丝缕缕全是情,带着对母校与日俱增的情素,她向记者讲述了她的那些永难磨灭的母校印记。
  记者:大学让你最受益的是什么?
  苏彩欣:对我来说,能够在莱阳农学院上大学,是一种幸运。我们学校的老师对学生是用爱心来教育的,我觉得这是学校一个很宝贵的传统。大学四年,物质上的清苦是一定的了,现在回想起来,有些时候真的很困难,吃饭也是一件让人发愁的事情。但那个时候好像也并不觉得多么难熬,可能因为本身对生活的需求就很低吧,只要能不饿不影响上课就行了,不会讲究吃什么好吃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能够感受到爱,不会觉得自己很孤单,无依无靠。大学第一个学期结束以后,经济上的困难已经让我有了退学的念头,可是潜意识里还是想寻求帮助。那个时候就想起来我们的系主任李汉昌老师。李老师当时经常给我们大一的新同学做报告,他人看上去很和蔼,平易近人,我就想,也许他能够给我帮助吧,于是才下笔写了信,也因此没有失学。
  记者:物质上有困难的话,有过打工经历吗?怎么看待大学生打工?
  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还比较少。但幸运的是,系里为了照顾我能够勤工助学,以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一些生活费,而不是单一地靠学校补助,就给我了一些实践机会。粉刷油漆、翻译书稿、给外国专家当翻译,这些都是我大学里的宝贵经历。
  现在的大学生业余打工的很多,在空余时间挣得一点生活费。但是我觉得,对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来说,必须要保证好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合理安排,绝对不能因为打工或者勤工助学而耽误了学习,因小失大。
  记者:觉得这个学校的老师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苏:如果不是遇到食科系领导老师们的关心和爱护,我的人生,恐怕就不是这个样子了。那时候也不像现在这么多学生,学生人数少,和老师打交道的机会也很多。我们学校的老师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师道尊严、拒人千里之外的作风。有时候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到某位老师的家里去,老师把家里的好吃的都拿出来,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就像开Party一样,心情非常愉快。现在回头看我走过的路,看到我身边的一些朋友的经历,就更加清楚地感觉到,爱心教育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在遇到困惑的时候,能够有师长给予关心和指导,学生才更容易从困境中走出来,并且对这个社会心怀感激,而不是觉得命运不公。
  记者: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一堂课?
  苏:想到“莱阳农学院”几个字,首先想起的就是老校区的一栋栋大楼和绿色的校园。当时学校有一大一小两个礼堂,小礼堂在我们食科系的楼下,另一个是大礼堂,是当时召开比较重要的会议的地方。有一个学期,我们的李汉昌主任给大家开了《论坛讲座》,先是在小礼堂开的,课讲的特别精彩,去听的人特别多,而且越来越多!最后小礼堂直接坐不下了,就搬到了大礼堂去!当然,那时候很多老师的课都非常精彩,语言生动又深入浅出,课堂上总是能举出很多形象的例子帮助理解记忆。课堂教学里能够穿插丰富、活泼的例子,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非常好接受了。
  另外,还记得有一次实验课,是我和三个男同学一起做的。其中一个步骤是打开高压灭菌压力容器,将灭菌后的食物取出来。因为是高压容器,大家在心理上就会觉得有点怕,好像不小心就会爆了,之前我已经看其他老师和同学做过一次了,明白只要温度控制好,其实是不会有安全问题的。这一次,另外的三个男同学从来没有做过,我看他们也面有难色,就自己动手了。后来,老师看到三个男同学不动手却光看着我动手,还说了他们几句,呵呵。也就是从那个时候 开始,我从老师那里获得了一个评价:“不惜力气,很有胆子。”
  记者:在莱农的四年生活,对日后的工作学习来说有什么的意义?
  苏:离开农学院去南京读硕士以后,读书和科研的任务都很重,基本上每天都是深入简出地生活。回想起来,研究生阶段获得更多的是学识上、科研能力上的增长,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工作和学习,大学才是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