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悔——忆在莱阳农学院学习的日子

    2008-03-24 10:55:46 作者:戴洪义(果树专业,七七级一班校友)           浏览数:0

  一九七八年二月,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跨入了莱阳农学院——当时的莱阳农业大学的校门。这是一批颇不寻常的学生,他们中既有深受“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苦已进而立之年的“老者”,也有初出茅庐、踌躇满志年龄未满二十的少年。而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当年的学校条件比较艰苦。数九寒冬,平房宿舍里没有炉火,没有暖气。晚上睡觉前同学们先要穿着棉衣在被窝里坐上一阵子预热一下方能脱衣躺下,早晨起床时常发现脸盆里的水结了一层冰。盛夏酷暑,教室里没有风扇,热了同学们用纸折成扇子扇风散热,渴了喝一杯白开水祛暑。但这些我们全然不顾,大家就像是一批久未果腹的饿汉,斗转星移,日复一日,只有一门子心思——学习。
  条件虽然艰苦,学习生活倒是丰富多彩。除了在课堂里学习,在图书馆阅读,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以外,我们参加了许许多多的生产实践活动。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们去梨园疏花疏果,体验“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的美景;在烈日当头的夏日里,我们挥镰割麦,脱粒晒粮,品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警世名言;在天高云淡的金秋时节,我们在花果山上采收苹果,沉醉于红果垂枝、芳香飘逸的丰收喜悦之中;寒冬腊月,我们则跟随老师到农村,顶风冒雪,整枝剪树,苦练基本功,练就了一个好身板,练成了一手好功夫。
  师生情深,同学意长。那时间,历经人生坎坷、重获自由、壮心不已的老师与求知若渴、久旱逢甘霖的莘莘学子相遇,一见如故 ,如胶似漆。老师用粉笔诠释科学的奥秘,同学们从老师手中接过开启科学殿堂大门的钥匙,用心感悟人生的真谛,明白做人的道理。课堂内外,老师言传身教,同学们心领神会,配合默契,其乐融融。同学中有的生病了,老师在家里做好荷包蛋送来。冬天到了,老师家里需要备煤御寒,同学们争先恐后,三五成群去帮助老师运煤。有同学家里遇到灾难,其他同学便你五角我一元送去万般温暖。周末假日,同学们会被老师请回家打打牙祭或是自己动手包饺子吃个团圆饭。老师与学生亲如一家,让那时无论教育者还是学习者每天都沉浸在快乐与幸福之中,而全然没有在意当时条件的艰苦。
记得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家境贫寒,助学金只能应付吃饭,至于买书和日用品需要的钱,只有靠自己想办法。于是,周末,不少同学就结伴而行到学校农场或到城里打工赚钱(一天能挣1.5-2.2元),以解囊中羞涩之难。对此,没有人感到低人一等,没有人感到不好意思,有的只是一天到晚的忙碌,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充实和愉快。
  在只争朝夕、刻苦努力的学习中,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结束,同学们就像一个个高速运转着的巨大的轮子,由于惯性而欲停不能。分手时同学们依依不舍,带着对母校的眷恋,各奔东西。
  29年后七七级校友再相聚,同学们脸上不再见到昔日的稚嫩和天真,替而代之的是头上的几缕白发,眼角上多出的几条鱼尾纹,但是脸庞上呈现出更多的是成熟、老练和自信。他们中有的已成为政界要员,有的已成为大学教授,有的已成为企业界大亨,有的已成为基层的推广研究员。往日莱农的学子,如今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骨干。
  回首三十年来的人生旅途,我们会发现,菜农学子成功的原动力来自于母校,来源于那博大而精深的菜农精神。四年农业科学知识的学习,使我们明白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协调的基本规律,明白了根是一树之本的道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确立使我们得以不断探求新知,应对发展变化着的新形势,从而在充满竞争的社会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把理想和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相系,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母校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无限的温暖,母校几十年积淀而成的文化内涵,像阳光雨露滋润我们成长。我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积极奉献,将知识和技术、聪明和智慧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过去的岁月无悔,未来的岁月仍需我们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