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5 10:50:59 作者:张幸福(77级农学系校友) 浏览数:0
今年是恢复高考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三十年后的今天,重归母校,眼见陌生和心怀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四年丰富、充实的大学生活跃入脑海、眼帘。现择其影响大者记之。
影响最大的两堂课
第一堂课是“遗传学”。铃声响后,刘恩训教授快步地走到黑板前,写下了四个大字“教书育人”,然后转过身来,缓缓地说:“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既要给大家讲遗传学,还要给大家讲怎样做人。孟德尔细胞遗传学进入大学课堂标志着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只学苏联李森科的遗传学,把孟德尔的细胞遗传学打成唯心主义。后来,苏联科学院发现李森科是个骗子,他所谓的“驯化理论”是反科学的。同学们,科学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中找到规律性,找到真理。科学工作者就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更来不得半点虚假。四年中,使同学们成为一个懂科学的人,讲科学的人,这就是我的任务”。参加工作后,每当我处在尊重科学与尊重权威的选择时,都会想起当年刘教授的这堂课。
第二堂课是“栽培学”。沈敏骏教授把我们带到实验室,教给我们怎样计数。他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堆玉米棒子,让同学们把每只玉米棒子有多少玉米粒数出来并做记录,看谁数的又快又准。沈老师说完后,同学们就开始数,有的同学1、2、3、4、5、6…地数,有的同学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地数。这时候,沈老师让同学们停下来,意味深长地说了一段话。他说:“同学们,科学是循序渐进的,是一步一步向前进,一步一步达到高峰的。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是重要的,每一步都既是上一步的发展,也是下一步的基础。科学是1、2、3、4、5、6…,而不是一五、一十、十五、二十…
至今,这两堂课已过去了三十年,但他深刻的影响着我。“教书育人”、“科学是1、2、3、4、5、6…”深深地扎在我的脑海里。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充实的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想方法。这些都是令我受益终生的。
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事
我这里说的印象最深刻不是在校时感到印象深刻,而是今天重回母校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起在校时的生活而激发起的深刻印象。
第一件事还是要说学习的事。刚入学时,还没有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我们使用的是学校自编教材,而且相当一部分是手写体油印本。因此课余时间写字比较好的同学兼有刻蜡版的任务,形成一种教材多种字体。特别是英语课,课本是手写体,记的单词也是手写体,使我至今看印刷体有困难,现在读英语书籍,很多单词仍然要在脑海里由印刷体翻成手写体后才认识。为此我经常自嘲,“只识厢房的一,不识正房的扁担”。同时,由于我国已十年无大学本科毕业生,因此形成很多课是大专教大本,老师与学生一起学,甚至是互教互学,但老师和同学之间教的尽心尽力,学的有滋有味,知识的贫乏和求知的欲望把老师和同学们紧紧地绑在一起。与今天同学们拥有硕士学位以上的老师,不仅有统一教材,而且还有大量的辅导材料,大量的辅助学习手段相比,回想起当时我们的学习,可谓印象深刻。
第二件事是说生活中的事。在大学生活的四年中,我们每月14元钱的生活费,36斤粮食,其中7成细粮(面粉),3成粗粮(主要是玉米面),平均每天1.2斤粮,0.4元钱的菜金,这对于大部分正处于饭量最大时的年轻人来讲是不足的。晚上学到9点钟后,肚子就开始咕咕的叫,因此很多同学都安排早、中两顿吃馒头,晚上吃玉米饼子,因为玉米饼子更耐饥。记得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一位同学就为了一块玉米饼子竟然与食堂的师傅打了起来。今天,当我看到母校十几个学生食堂,每顿饭几十个菜、十几种主食供学生选择时,就会想到当年为一个玉米饼子而发生的风波。
三十年,时代发展了,社会发展了,教育发展了,每一个中国人都发展了。这个发展,不但中国人感受到了,外国人也感受到了,但我们七七级的同学感受的更深刻,特别是在我们每次回到母校的时候,触景生情,唏嘘不已。
张幸福 77级农学系校友,曾任烟台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现任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任党委书记、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