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5 10:53:42 作者:秦天华(园艺77级毕业生) 浏览数:0
打开那本尘封了将近三十年的心灵日记,翻到1977年,上面记录着我人生经历中的一件重大往事,珍贵的记忆犹如一部经典电影在脑海闪过,于是,艰辛与欢乐、苦涩与喜悦等人生百味一齐涌上心头。
1977年,中国的历史又谱写了一页新的篇章。8月4日,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21日,全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12月初,关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数以万计的青年走进考场,这在千千万万的高考经历者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也成为千百万人命运的转折点,从而改写了他们生命的轨迹。
1977年,是中国青年的幸运年、狂欢年,2007年是“恢复高考”的三十周年,值得庆贺,值得纪念。不是“过来人”就难以明白何以值得纪念,很难想象它给全社会带来的那种震憾、激动、惊喜和兴奋,更难想象当年决策者做出这一抉择之艰难、所需魄力之巨大、意义之深远。
回首往事,四十年前,我们这批经过师长们十几年的培养教育、经历了“学雷锋”、“学毛著”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志青年学生,在高中毕业前夕,遭狂风突起,引来了一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废除了高考制度,结果是大学不能上,深造的权力被扼杀,家长在农村的回农村,家在城市的到农村插队,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面对黄土、背靠蓝天,我们的责任、权力和前途只能是:做一个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除此以外,几乎是没有任何道路可供选择。在我们以后的历届学生几乎都是同样的命运。那时候,祖国的教育中途停滞了,退步了。我们在惶恐、痛苦中期盼、等待……,时间竟一直延续达十年之久。
十年后,也就是由今天回溯到三十年前的1977年,在那一年的冬天里,我们提前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这批已经失去大好时机的“老三届”与其他同学们一起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第一批幸运者,经考试录取后,我来到莱阳农学院(当时还称莱阳农业大学)园艺系,终于圆了当年的大学旧梦。
四年大学生活—1400多个日日夜夜是充满色彩的,更是耐人回味的。
在校期间,各级领导、各位老师给予了我们极大的理解和支持,政治上关心我们,学习上帮助我们,生活上关怀我们,为我们熨平了心灵深处的创伤,也让我们之中为数不少家有妻室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走完了四年苦读的艰苦历程。特殊的学生群体、参差不齐的接受能力给老师们讲授造成了不少困难,老师们循循善诱、扬长避短、因人施教满足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将我们培养成了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功底,又具备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合格园艺专业大学生。
在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今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不会忘记自己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进入莱阳农学院的。当时,祖国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政治受到“四人帮”一伙的摧残,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国家需要医治创伤,社会事业百废待兴,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是怀揣报国之志而进入学校的。我也不会忘记我和我的同学们尽管来自祖国各地,尽管我们的年龄差异过于悬殊,尽管我们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别,而且入学前我们又有着千差万别的社会经历,但我们既是一个特殊群体,又是一个战斗的集体,我们象一个和睦的家庭,在学校领导、老师的关怀下,我们亲如兄弟姐妹,情谊胜过手足。四年大学生活中,同学们政治上相互关心,生活上互相体贴,学习上互相帮助,大家无比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我们是相互搀扶着闯过难关,走完学海生涯的艰难历程。
我们,是特殊情况下产生的特殊学生群体,由于师长们的关怀、培养和教育,加之我们自身的奋发努力,为祖国、为人民、也为自己掌握了特别丰富的知识,造就了特别坚定的意志和品质。我们在校期间及再到社会以后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继承发扬了社会主义青年一代的光荣传统,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很好地体现了自我。以我为例,毕业后,我做过果树技术人员,担任过与果树生产有关的农业局长、农委主任、农工部长,我也干过乡镇党委书记,而且当工作需要时,我还担任了八年之久的县级公安局长兼政委,在各种岗位上,尽管不能算是政绩辉煌,但基本上能胜任愉快。同学中间也有不少人担当了不同级别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管理者,更有多数人已成为园艺工作、果树专业上很有造诣的专家、教授和学者。事实充分说明,1977年,高考制度改革恢复高考后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大学生知识是全面的,德才是兼备的,质量是信得过的,完全能够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想象吧,那是多么振奋人心的历史一页,三十年前的十二月,570万名青年进入考场。第二年的七月,又有610万考生走进考场。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两级学生走进大学课堂,这是高考历史上的特例,是亘古未有的奇迹。从1966年到1977年,十余年“挤压”了大量的中学生,所以考生人数高达一千多万!在这一千多万考生中藏龙卧虎,有不少人都是十多年积累下来的人才精英啊。一边是人才的埋没和浪费,一边是拨乱反正、建设祖国需要人才。在当时“两个估计”还没有被彻底否定,“两个凡是”仍占主导地位的时候,谁有勇气、有胆识、敢于解决这个难题?
历史,有时需要一个巨大的力量才能突破前行,1977年,力量来自邓小平,是邓小平独臂笔擎天,由他果断拍板改革高考制度,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坚冰终于打破。邓小平解决的不仅仅是“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而是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试想,没有1977那个寒冬里的春天,不恢复高考制度,祖国建设需要的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各类人才从哪里来?没有雄厚的人才队伍,中国能有今天吗?
1977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改变了我。自那时开始,我丢掉了苦闷、徘徊,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大学毕业之后,在建设中国、服务人民的选择中发了光、献了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1977,我生命中永远的春天。
1977,我永远的记忆。
秦天华
莱阳农学院园艺77级毕业生
蓬莱市原公安局局长、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