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记忆
2008-03-26 10:52:18
作者:隋红建(农机系77级1班校友)
浏览数:0
2006年6月,母校老师一行来北京走访校友。见到母校来人,记忆的闸门随之打开,与母校相连的一幕幕往事如潮水般的涌上心头。
1977年12月我参加高考,被录取到当时的莱阳农业大学农机系农业机械化专业。虽然当时这个结果离自己的理想有很大的差距,去莱农也很是有些不情愿,但30年来,我却一直为当年的选择而庆幸。那里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有严谨治学、吃苦耐劳的校风与学风,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方式,正是母校的四年培育,让我学会了做人、做事,成就了我事业和人生的起飞点。
30年,老师音容宛若眼前
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国家百废待兴,母校以她博大的胸怀,广罗人才。教我们的老师多才多艺、备课认真、教学严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事隔近30年,我仍然能记起学机械制图时石老师带我们用泥巴做机械零件模型,学金属工艺学时系主任唐老师教我们退火、做划规,我也忘不了学发动机原理时,金主任带我们拆装柴油机时的满手油污,还有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农业经济学的冯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灌输要看国外电影以开阔眼界,当我们犯困时给我们讲红楼梦片断,引得我们哈哈大笑……还有讲授电工学的于老师,是他激发了我学习电子的热情,为我今天从事计算机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在此,我无法把每位教师一一回顾,暂且写下三位印象最深也是对我影响最为深远的老师。
胡老师---点亮希望之灯的人 在今年北京校友聚会上,许多校友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胡慧仙老师,她的和蔼可亲,她的温文尔雅至今仍让大家记忆犹新。而我对胡老师的记忆更是铭心刻骨的,正是她的帮助,点亮了我人生中的希望之灯。
1978年2月,不到17岁的我懵懵懂懂地跨入了大学的校门。开学时间不长,几次数学考试,我都是全班倒数第三,而英语更是连个句子都不会写。就在我为此沮丧地趴在教室的桌子上大哭时,胡老师来到了我的面前,给了我春风化雨般的开导与鼓励。她了解到我是因为高中的直线、曲线都没学过,因此微积分跟不上,就马上提出帮我补习高中数学。那个学期我经常去胡老师家,或请教问题或谈天说地,她虽然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但是我们都愿意与她交流,交流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不断增强了我们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在胡老师的指导下,我认真补习了高中落下的数学课程,从而使我在那次期末数学考试中就得了满分。正是数学成绩的大为好转,使我的自信心大增,学习动力也随着提高,英语等其他课程成绩相继大幅提高,从此开启了我美好的大学生活。
孙老师、王老师---引我攀登更高峰 随着年龄的增长,18岁的我开始学习理论力学了,这时我原来的长项也逐渐显露出来。孙纯义老师是清华大学水利系的高材生,他业务精湛,学识渊博。他讲课深入浅出,毫无枯燥之感,每章学完都进行一次小结,他还教给我们推理技术,让我们只需记住几个简单的公式,其余的很快就能推导出来。他的课程作业和考试题都让人受益匪浅,期中考试,就出了三道题,就让大家整整做了三个小时。
孙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与影响却不单单是在课堂上。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后就是全校各系间的排球比赛,孙老师正好是我们系的排球教练。在和我们一起到比赛场地的过程中,他一边走一边和我对考试结果。刚开始,我发现自己只错了2分的题,正在兴奋时,却突然发现落了一道10分的题没做,当时我情绪立马低落下来。看到我的变化,孙老师告诉我说:今天可不许你把情绪带到球场上,放松打球,以后你要克服粗心的毛病,否则你什么也做不了。直到现在,他的话还时常在我耳边响起。
王秉礼老师,是我的材料力学老师,也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王老师上课很有激情,思路清晰。理力、材力这两门课是机械专业学生最头疼的课,但在这两位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学的很好。在我读研究生时学习弹塑性力学这门课时,充分感受到了在母校打下的底子是很坚实的。
而当我们大学毕业要报考研究生时,我们系一个老师摇着头说,我们这个学校考上研究生那是不可能的,结果我们系一个报名的都没有。第二年,在我已经在工厂工作半年了的时候,孙老师和其他老师带学生到我们那里实习,我去见他们,他们问我,为什么不考研究生,当我说了原因时,他们鼓励我你一定要去考,孙老师说:“不考怎么知道考不上呢”。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在白天上班、晚上复习,最终成功的考上了研究生,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
实践教学炼出真才实学
如果说现在的工科大学生最缺少什么,我认为缺少实践。而我的母校却一直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传统。在母校的四年,除了理论课教学让我们掌握了思维方法外,大量的实践教学练就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第一个学期的机械制图课,就让我们用泥巴做机械零件,画出图纸后,用泥巴做出来,虽然原始但很实用,我们因此练就了立体思维的能力。第二学期的金属工艺学,从退火、手工制作划规,到淬火增加划规的硬度,使我们不仅掌握了热处理的概念,也练就了钳工的基本技能。第三学期开始学拖拉机驾驶,麦收到广北农场在联合收割机上实习两周,请农场技术人员给我们讲联合收割机的构造,让我们对农业机械有了直观的认识;此后结合机械设计原理、机械零件设计开设的实习课,更是把课堂搬到了莱阳动力机械厂。三周的实习,让我们对各种机床有了充分的认识,针对发动机原理开设的发动机拆装试验,调油泵试验等也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母校的老师一贯提倡实践出真知。记得有一次拆装发动机时,我刚从卫生间洗手回来站到发动机前,金老师来了,他看见我一尘不染的手就说,你看看你的手,像干活的样子吗?这样怎么学得会!我当时没作解释,因为我能体会到老师的一番苦心。
良好校风造就人才辈出
在我看来,是母校的校风造就了它的人才辈出。教师严谨治学,管理人员兢兢业业,学生吃苦耐劳、工作勤奋。
记得那时我们住平房,每天早晨学校要求集体出操,当时每天凌晨6点钟前,我们的班主任、系主任都会到我们窗前喊我们起床。虽然当时我们很不情愿地起来跑步,但这为我们后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健康的身体基础。
给我印象很深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当时我们集体上晚自习,每个班有固定的教室,班主任老师还经常到班级来巡视。当时学校规定不准谈恋爱,班主任每每看出来哪些人有谈恋爱的苗头,就马上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大三的时候,每天傍晚是对对“鸳鸯”约会的时间,这时,我们的系书记或班主任就会经常在校内外溜达,许多同学只好“被迫”自我约束。
尽管在今天看来,母校的老师管的有些过多,但正是老师、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学生,潜移默化地造就了学生的品格。
隋红建,1982年毕业,博士,教授,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党委书记